沿海城市的海洋經濟如何創新?
全球海洋經濟論壇執行主席劉磊認為,宇宙地球在運動,萬物在競生,世界在變局,社會在進步,不斷創新,不斷“揚棄”,海洋經濟需要發展就需要實踐創新兩手抓,定位好目標,做好每一節點的任務內容,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據第一財經了解,即使對于生活在沿海城市的人來說,海洋經濟也未必是一個熟悉的名詞。它最初特指傳統捕撈業,是一種比較單一的第一產業形態。但現在的海洋經濟,包含漁業、油氣業、鹽業、化工業、生物醫藥、電力、海水利用、船舶工業、工程建筑、交通運輸、濱海旅游等十多個子行業,是一個龐大的產業體系。
沿海城市受益于優勢的自然資源與貿易條件,是海洋經濟最先起步的地方,也是近年產業創新的前沿陣地。通過聚類方式分析中國所有沿海城市的海洋經濟二級行業,這些城市可以被分為四種類型:深圳、上海以交通運輸業為主,天津的海洋油氣業特色突出,青島、煙臺在海洋裝備、生物醫藥產業上擁有優勢,其余大多數城市依然以傳統漁業為重。 更具體的,沿著中國的海岸線由北向南:北部沿海城市普遍擁有極高的漁業企業占比;東部的浙江、江蘇開始在交通運輸、裝備制造等領域發力;南部各省份中,除了福建依然以漁業為主,其余省份都開始傾向發展服務業。 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和海洋漁業一直以來都被認為是中國海洋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但是,漁業作為海洋經濟中為數不多的第一產業,當前面臨附加值低、受限于環境約束的困境,發展潛力已十分有限。整個行業的增長與創新更多涌現在第二、第三產業。這也印證了,沿海城市僅憑區位優勢獲取海洋資源的時代已經過去。依靠創新技術,不斷完善產業鏈條、提升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附加值,是推動這個行業持續發展的真正驅動力。 盡管每年都有大量漁業企業注銷,威海、煙臺、青島三地的企業在這個行業的占比至今依然高達75.72%、65.43%和46.78%。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深圳的這個數值已降至5.23%。 在海洋經濟領域,深圳是最快、最全面地轉型進入中高端產業的城市之一。在2019年深圳的海洋生產總值構成中,海洋高端裝備產業、海洋金融服務業、海洋信息服務業和海洋技術服務業的增加值占全市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已超過20%。這種增長的勢頭與城市自身的優勢產業密切相關。 在深圳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名單中,新一代信息技術、數字經濟、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新材料、生物醫藥,都是深圳當地具有較高產值且技術領先優勢明顯的產業類型。當海洋經濟與這些優勢產業交叉,產生了大量新興、垂直的“海洋+”行業后,它們也成為深圳海洋經濟體系中創新濃度最高、創新產品最為豐富的領域。 其中,海洋裝備制造是先進制造業在海洋經濟中的集中展現。深圳“中集集團”研發的自升式鉆井平臺,提供了適用于全球主流鉆井包系統供應商產品的平臺接口,能大幅提升油氣開采的效率。其中,集裝箱頭部企業中集集團擁有近900項授權專利,多數與港口集裝箱的標準化、智能化相關;能源公司中廣核累計獲得發明授權專利1578項,核心技術開始從核電向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領域拓展。 過去,遠洋航行和氣候觀測依賴于經驗豐富的水手,如今在大數據手段的支撐下,海洋地理信息平臺已成為了主流應用。憑借在衛星導航、大數據存儲等方面的技術優勢,深圳中興通訊研發的海洋大數據應用支撐平臺ZTE OaS,可智能掌握海濱環境監控、臺風災害預警、水質指標監測等實景信息。匯川科技的工業機器人、招商重工的海洋多功能平臺等都是深圳在遠洋自動化作業領域的創新。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則為海底探測、深海傳感、無人和載人深潛等新領域奠定了技術基礎:研祥智能的海洋船舶導航測控、云洲創新的無人船艦等產品,均是知名技術公司在海洋經濟中延伸出的新應用場景。都以電子產業為支柱,都重視智慧港口的建設,并以設立海洋基金的方式支持海洋技術的創新。 小冠認為犯其至難而圖其至遠,創新之途漫漫其修遠兮,我們還是需要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從創新的窗口揚帆海洋經濟,發展第二、三產業,對于美好愿景,自信且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