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寶石當中,水晶應該算是認知度最高的一種寶石,在琥珀、碧璽、青金石等彩寶還沒被人們所認知,甚至還沒進入市場之前,水晶就已經被廣泛地用作首飾了。
但水晶真正的美其實很多人都沒見識過,大家耳濡目染的要么是水晶碎料加工成的首飾,要么就是人工合成的仿冒水晶。而實際上,水晶除了通透無瑕,還有很多蘊含著美麗的景觀,包裹體呈現出山川溝壑、花鳥蟲魚、日月星辰、大海波濤、人物百態等等美景。可以說,只要你能想象出來的美景,幾乎都可能在水晶里面出現。
水晶并非爛大街的寶石
記者:在琥珀、碧璽、青金石等彩色寶石還沒被人們所認知,甚至還沒進入市場之前,水晶就已經被廣泛地用作首飾了。但因為水晶的產量很大,高端的很高端,低端的又很低端,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水晶似乎就是一種中低端的彩寶。
莫道明:這是很多人對水晶的一個誤解。我們經常看到的是水晶的碎料,要么就是一些經過烤色的水晶,市面上流通的水晶檔次都比較低。
真正的水晶形成需要8000萬年,它是有生命的,會生長的。平時大家常見的水晶碎塊,只不過是它在生長過程中,遇到火山爆發被噴發出來的一些碎料。
造成人們對水晶的誤解還有另外一個原因。上世紀80年代人工合成水晶出現之前,各國都把水晶當成稀缺資源,用作工業晶片。為什么叫晶片?因為最初的原料就是來源于水晶。目前物理上已經證明水晶是可以儲存能量的,除了水晶和鉆石,其他寶石沒有工業的導電單向性。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里,水晶都是作為高科技原材料使用的,流入市場的只是一些碎片。但用天然水晶來做材料太貴了,而且資源稀缺,直到后來人工合成的水晶出現了,水晶交易才放開了。
記者:水晶的顏色非常豐富,最常見的是無色透明的水晶,還有紫色的紫晶、黃色的黃晶、煙色或褐色的煙晶、粉紅色的芙蓉石。收藏的風潮不斷變化,上世紀中期一些港資企業在內地做水晶加工生意,然后銷往歐美、日本。當時大家對水晶還沒什么了解,認為干干凈凈的水晶才是最好的,有包裹體的水晶都被當作是垃圾,所以當時很多含發絲、幽靈體的水晶都被切割掉了,認為這些都是雜質。到了現在,很多藏家開始熱追含發絲、幽靈體的水晶。那么什么樣的水晶是藏家最喜歡的?
莫道明:在水晶收藏界,目前還是越白、越通透,沒有雜質的水晶最好。我最近收藏到的水晶球(重34公斤、直徑29.3厘米)為什么被稱為同一收藏量級中最完美、最大尺寸的水晶球?就因為體量能有這么大的天然水晶實在是太稀有了,而且還沒什么雜質。要知道水晶球是用天然水晶柱加工而成的,加工制造的過程相當困難,一個球的誕生須耗掉比它體重多出4-6倍的材料,而且在磨圓時,風險很大,往往容易迸裂而前功盡棄。所以我這次給加工的團隊許諾,水晶球每增加1毫米,我就多付20萬元。
含有包裹體的水晶可以分為“發晶”和“綠幽靈”兩種。發晶就是水晶中含有束狀包裹體,一條一條看上去就像頭發一樣,有金色發絲的叫鈦晶,還有紅發絲的、綠發絲的、銀發絲的。“綠幽靈”則是水晶中包裹體形成了特別的景觀,比如看上去像是一幅山水畫面,也蠻有特色。像你所說的,以前含有包裹體的水晶沒人要,認為那是雜質,但現在鈦晶的價格也很貴,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日韓等國都是很流行的。
但我認為稀缺的東西更珍貴,現在最稀缺的就是大塊的藍水晶,目前發現的非常少,如果能發現一塊不錯的藍水晶,價格將不得了。
各產地的水晶都有什么特色?
記者:水晶的儲存量是否很大?
莫道明:基本上每個國家都發現有水晶礦,但高品質的水晶只在南美洲和南非才有,南美洲集中在巴西和烏拉圭,南非是在馬達加斯加周邊。如果是白水晶那就首推江蘇東海,東海是我國水晶的主要產區,當地出產的水晶的純白度也是世界最好的。
記者:東海現在每年的水晶產量有多大?
陳林:東海現在被稱為中國水晶之都,它的水晶儲藏量、開采量都占全國的一半以上。東海已經探明的水晶儲藏量是3億噸,石英石有30億噸。而且東海的水晶品質很高,二氧化硅的純含量達到99.99%,在全世界都算是最好的。現在政府已經把資源保護起來,限制開采。
記者:之前是否有過一個過度開采的階段?
陳林:是的,東海的水晶產業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才發展起來的。水晶礦在東海被叫做“雞窩礦”,它不像其他寶石集中在一個礦區,而是有很多小礦,分散在各地。以前的東海人隨隨便便就能挖到水晶,特別是冬天農閑的時候,全村男女老少都到地里去挖水晶。有時一場大雨過后,地表的土壤被沖掉,一夜之間遍地都是水晶。
按理說,水晶生成在地球深層處,是巖漿遇冷結晶,形成的時間非常漫長,藏得又很深,應該很難開采才對。東海的水晶為什么都長在地表呢?因為東海的地質情況很特別,早在遠古時期兩大板塊相撞,把地底下的水晶給托了起來,所以水晶都在地表上,老百姓隨隨便便就能挖到。但隨著水晶的利用越來越廣,知名度越來越高,東海地表的水晶很快也被開采完了,到了最近十幾年,已經很難挖到大的水晶礦了。政府意識到之前過度開采,所以現在水晶礦都被保護起來了,留點資源給子孫后代。
現在東海成了國際性的水晶集散地,只要有水晶的地方就有東海人,人們去巴西、烏拉圭、馬達加斯加、俄羅斯等地采購水晶,把世界各地的水晶源源不斷地運回東海,現在全世界要買天然水晶都知道來東海買。水晶也成為了東海的支柱產業,東海的人口有110萬人,直接從事水晶產業的有20多萬人。
記者:各個產地的水晶各有什么特色?
陳林:東海的水晶主要有三種:白水晶、茶色水晶、“綠幽靈”;巴西出產的水晶品種比較多,有白水晶、鈦晶、發晶等等;烏拉圭主要出產紫晶;馬達加斯加主要出產無色透明的水晶。
世界最大的水晶產地就在中國、巴西、馬達加斯加、烏拉圭。當然,俄羅斯、贊比亞也都有。巴西的水晶儲藏量世界第一,他們現在也開始限制開采了。
爭議
一、有氣泡的就不是天然水晶?
記者:玻璃經常被用來假冒水晶。玻璃的外觀跟水晶非常接近,按照現在的技術水平,玻璃可以仿冒任何一種寶石。只要加入不同的微量元素,就能出現不同的顏色,控制不同的工藝,就能出現不同的透明度。現在行內有一種鑒別水晶和玻璃的直觀辦法,就是看水晶里面有沒有氣泡,如果有氣泡就是玻璃仿的。這種方法是否可行?
莫道明:這是一個最簡便的鑒別方法,的確可以用來區分水晶和玻璃。天然的水晶是不含氣泡的。雖然這話說得有點絕對,但我玩水晶這么多年,還沒見過有氣泡的天然水晶,在我們玩水晶的圈子里,只要含氣泡的我們都不要。按照目前的技術條件,人造水晶要做到沒有氣泡也是很難的,只要放在顯微鏡下一照,有沒有氣泡一目了然,基本沒有看錯過。水晶的質地非常通透,如果技術條件高到能夠高仿出來,那成本也不亞于一塊天然的水晶了。
陳林:天然水晶也有氣泡,但極少極少。還有的水晶含有“水膽”,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包裹體,在水晶形成的過程中,把一小灘水包裹在了里面。但總的來說,辨別水晶的真假比其他珠寶玉石容易得多。因為水晶晶瑩剔透,人工的東西一目了然,再不然送到實驗室,一上機馬上就能測出來。
王琦(廣州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珠寶實驗室授權簽字人、主檢、培訓部主管):鑒別水晶和玻璃就看含不含氣泡,我覺得這種識別辦法是不科學的,天然形成的水晶和人工合成的水晶里面都可能有氣泡。但天然形成的氣泡跟人工合成過程中形成的氣泡不一樣,天然水晶中的氣泡常跟液體、固體在一起,如水晶中常見的氣液兩相包裹體和氣液固三相包裹體。
目前市場上的“水膽水晶”也有很多是假的,就是在天然的水晶中人工注入液體。現在的造假技術很先進,可以在注水之后,想辦法把縫隙封住,不仔細看發現不了,但仔細檢測還是可以識別出來的。
二、發絲較亂的是天然水晶?
記者:現在的發晶也有假的,是不是里面發絲比較亂的就是天然的,發絲比較規則的就是假的?人工能否仿冒出很像天然的發晶?
陳林:如果看到里面有包裹體或是有發絲的,那肯定就是天然的水晶,人造的做不出來這兩種效果。
莫道明:現在人工做得很逼真的發晶暫時還沒發現。發晶里面的發絲是在自然生長過程中慢慢拉出來的,很均勻,發絲從頭到尾都是一樣的,人工沒辦法做到這么均勻。而且天然的發絲彎曲得很自然,人造水晶就沒法做出這個彎曲的效果。所以基本上可以這樣判斷:有天然發絲的水晶就是天然的。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發晶價值都很高,必須是要通亮的發晶才好,那種渾濁的發晶并不值錢,發絲太密太亂的也不好。
記者:合成水晶也能做出“綠幽靈”那樣的異象效果嗎?
莫道明:“綠幽靈”是沒法假的,因為水晶很通透,人造的內含物很容易被發現,目前還沒發現很高仿的技術。
只要用很通亮的強光燈一照,再完美的水晶都會發現這里那里的一丁點缺陷。因為水晶是有生命的,它在成長的過程中,層級之間都帶有生長的痕跡。天然形成的水晶生長速度很慢,而人工合成的水晶生長速度很快,一般一天能長一毫米,因為長得太快,那種斷層和絲線跟天然的是不一樣的,不難鑒別。
王琦:以前很多人以為發晶沒辦法人工合成,但其實現在合成技術這么先進,什么樣的水晶都能仿冒出來。合成發晶并不困難,就是在水晶合成的過程中,人為地讓它里面產生很多的空管,后期讓空管著色成金色用來仿發晶。人工造假也能將“發絲”做出很不規則的效果,而天然的發絲也有很規則的,要通過仔細的放大觀察內部包裹體特征來進行區分。
一些合成水晶為了更好地欺騙消費者,還能專門做出“絮”的效果。但這種人工做出來的“絮”,其實是一種未熔原料或雛晶,在高倍的放大鏡下能夠看得出來,與天然形成的“絮”組成上是不一樣的,天然水晶中的多為細小的氣液包裹體,合成水晶的則是均一細小的雛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