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世界上開采成功最大的玉石是1992年遼寧岫巖的玉石王,已經雕刻成了一尊玉佛,正面是一尊高五點六米的莊嚴肅穆的結跏趺坐的頂天立地釋迦牟尼佛;背面是以渡海觀音獨占鰲頭為主體的世界最大玉圖畫;右側刻有趙樸初題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真跡;左側雕刻了已故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贊的遺墨藏文《贊美詞》。因為這尊佛,有關部門專門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玉佛廟,已成為遠近聞名的一處旅游景觀、朝拜圣地。 福泰玉莊董事長王振緒先生稱,10多年前已發現這塊玉石,其開采難度非常大,重型設備不能上山,只能通過拓礦洞、鋪鐵板、挖坑道等人力土辦法來開采。歷時8個月。10多年后,巨玉抵達京城。 巨玉至京后,福泰玉莊邀請中國玉界頂級專家,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伯達,亞洲珠寶聯合會副主席欒秉敖,中國文物學會玉器研究委員會副秘書長趙永魁等組成的專家鑒定團,對福泰玉莊珍藏的七彩巨寶玉石進行了細致入微的考察和翔實嚴謹的論證。專家團最終給出的評價是:現在發現這樣巨大完整玉石,是中國玉文化的驕傲,是難覓之國寶,具有展示、收藏和弘揚博大精深玉文化的歷史含義,其價值無法估量。 如今,矗立在京城的這塊百噸和田白玉王又將創造出什么樣的奇跡呢? 我們首先分析一下其經濟價值。因自然條件限制,和田玉多為散塊,小塊為主,百斤玉體已不常見。由于和田玉是不可再生的稀缺資源,因此只會越來越少。和田玉經過多年的開采,已成為稀少品種,加上目前收藏的人與日俱增,這種稀缺品種更加緊俏,價格一年一個價。據說,和田玉三年前已是“按克計價”。2006年1克和田白玉的價格是黃金的4至10倍。目前新疆和田玉的年產量大概僅一噸不到。此塊和田玉重萬斤之上,其形體追溯玉史前所未聞。此和田白玉王,產自新疆和田山流水料質地光潔細膩,至純無暇,身披金紗,宛若凝脂。整體為一級白玉,部分材質可達羊脂白玉級別。重為一萬零九百七十斤。寬2.2米,高1.55米,厚1.5米。正面視之如彌勒端坐。自古面世之和田白玉在重量上無有能出其左右。僅現故宮珍藏的青白玉雕件《大禹治水圖》跟其比較接近,但《大禹治水圖》也只是為青白玉,在材質上較此玉還是略遜一籌。幾位親眼目睹此塊白玉的業內專家都不禁驚嘆:這樣體型巨大的白玉從未得見,尤其難得是材質如此純凈的白玉,當可稱之為傳世之寶,其社會價值、經濟價值無法估量。 除了經濟價值,萬斤玉石王的文化價值和文化內涵更不可估量。 春秋戰國時期,和田玉大量輸入中原,王室諸侯競相選用和田玉,儒生們把禮學與和田玉結合起來研究,用和田玉來體現禮學思想。為適應統治者喜愛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等傳統觀念,比附在和田玉物理化學性能上的各種特點,隨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學說應運而生。“抽繹玉之屬性,賦以哲學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賦以陰陽思想而宗教化;比較玉之尺度,賦以爵位等級而政治化。”(郭寶鈞《古玉新詮》)是當時禮學與玉器研究的高度理論概括。這是中國玉雕藝術經久不衰的理論依據,是中國人七千年愛玉風尚的精神支柱。 《禮記》中孔子賦予玉"十一德",即仁、知、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實乃儒家道德規范的大全。其相對應的是玉的物質屬性,如溫潤而澤、縝密而粟、清越以長等。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認為君子應“比德于玉”,玉佩光潔溫潤,可謂之“仁”;不易折斷,且斷后不會割傷肌膚,可謂之“義”;佩掛起來整齊有序,可謂之“禮”;擊其聲音清越優美,可謂之“樂”;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謂之“忠”,人人皆珍之愛之,可謂之“道”,等等,這些美德作為君子的必備條件,因而佩玉以潔身明志,“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守身如玉”亦是必然。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撓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潔之方也。"實際上指的是玉的色澤、紋理、質地、硬度、韌性五個特性。 玉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成為君子德行操守的化身和社會道德的象征物,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溫潤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同時,在宗教方面用玉制作禮儀祭祀之器,成為溝通世俗人間與祖先神靈的法物。《周禮》中規定,"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國。王執鎮圭,公執桓圭,侯執信圭,伯執躬圭、子執谷圭,男執蒲壁。"這一切,為人們尊玉、崇玉、愛玉、敬玉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柱,并直接影響到民間的廣大基層群眾視玉為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最高標準,以及美的參照物,這可從成語中窺見一斑,如,錦衣玉食、金玉滿堂、瓊樓玉宇、亭亭玉立、玉潔冰清等120個與玉有關的成語。 “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說明玉的天然美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可謂之“美玉可遇而不可求,可一不可再”。 表示玉的經濟價值為它物所不及,可謂之“黃金有價玉無價,藏金不如藏玉”。 玉的文化就是中國七千多年的文化,它是唯中國深奧的一種特殊文化,它充溢了中國整個的歷史時期,有關她的趣聞,更是豐富多彩,光怪陸離,足見中華民族愛玉至深至誠、至迷、至癡。因此而形成了中國人傳統的用玉觀念,這就是尊玉、愛玉、佩玉、賞玉、玩玉。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正是玉美的“人化”,它象征高尚的人格,君子的氣節,優秀的品德,以及生活的理想,玉的美在深化著人的靈魂。
如今,萬斤玉石王現世,其帶來的遠遠不是經濟價值上的沖擊,其其藝術價值及文化歷史價值更是無法估量。
近日,2011年中國國際珠寶展上,北京福泰玉莊拿出莊里珍藏十年的萬斤和田白玉王參展。該玉石整體為一級白玉,部分材質可達羊脂白玉級別。重為一萬零九百七十斤。寬2.2米,高1.55米,厚1.5米。正面視之如彌勒端坐。自古面世之和田白玉在重量上無有能出其左右。僅現故宮珍藏的青白玉雕件《大禹治水圖》跟其比較接近,但《大禹治水圖》也只是為青白玉,在材質上較此玉還是略遜一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