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衣食住行莫過來源于“實踐”,是真切實際干出來的,而不是憑空想象出來的,我們要努力去干活、去工作,才能創造出饅頭、創造出米飯、創造出汽車、創造出房子,一切物質財富,若沒有實踐、實干,人的糧倉里將會顆粒無收,空無一物。
其次,我們的思想也是來源于實踐,我們的精神財富也是如此。科學家知識是怎么來的呢?是從實踐中得來的:
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在發明電燈初期試驗的材料就用了1600多種,用傳統的炭條作燈絲 一通電燈絲就斷了。用釕、銘等金屬作燈絲 通電后,亮了片刻就被燒斷。用白金絲作燈絲,效果也不理想,就這樣,一次次試驗,一次次失敗,一些專家甚至譏諷愛迪生的研究“毫無意義”。飽受冷嘲熱諷的愛迪生并沒有退卻,他明白,每一次的失敗,意味著離成功更進一步。就在歷時13個月的艱苦奮斗,試用了6000多種材料,試驗了7000多次,一盞棉線作燈絲的電燈,足足亮了45個小時燈絲才被燒斷,這是一個突破性的進展,也是人類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燈。
見多者識廣,經歷多、實踐多見識才高于他人,一個人就工作來講,如果哪里也不去,什么也不做,天天蹲在家里或者辦公室,是決然不會有作為的。
每一項工作,不論大小,都是靠腳踏實地、一點一滴干出來的,學習的最終目的在于實踐,在實踐中產生認識,要把所學的東西付諸行動,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