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兒子六歲的時候,有一次回婆婆家,不記得因為什么了,他吃飯的時候突然大哭大鬧。等哭鬧完了回到飯桌上的時候,做醫生的小叔子問他:“請你告訴我你剛才是什么感受?” 我笑噴了,一個六歲的小屁孩哪能說出個什么感受啊?你可真是精神科醫生的職業病啊!小姑子卻搖搖頭堅定的說:傷心、委屈、憤怒這些都不是一種情緒。走出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要能命名它,而且是要精準的命名它。
有次有個外企的女高管來找我,說她因為職業發展而糾結焦慮。我讓她多說說到底是糾結呢還是焦慮? 她很納悶的說這倆不是一回事兒嗎?
糾結和焦慮就像是糖尿病和高血壓,都是現代人的常見病,而且總是前后腳成對兒出現。 但它們的確不是一個病,很多人卻吃錯了藥。
一、糾結和焦慮是什么病?
糾結是什么呢?當你的目標不清晰的時候,或者在多種選擇中不知道如何取舍的時候通常會糾結。焦慮呢?是你知道目標,就是不知道怎么去實現目標或者擔心自己無法實現。那又糾結又焦慮呢?就是既不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不知道怎么實現自己想要的。
幾年前我就是這樣又糾結又焦慮——既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么,又擔心自己的能力配不上夢想。唯一知道是自己該做點兒什么不能再這么混下去了!可做什么呢?我可以做咨詢,可以做培訓,也可以做個全職媽媽?我很糾結。而且無論選擇做哪個,都怕自己沒經驗,做不好,所以我又很焦慮。
我媽聽說我要辭職氣的罵我:“你吃飽了撐的瞎琢磨啥?”這下我更焦慮了!其實,糾結和焦慮這兩個現代病也并不是什么大病,如果控制的好,也死不了人。但這兩個負面情緒的最大的殺傷力在于它讓你心神不寧,無法聚焦,總覺得該干點兒啥,又不知道干什么,最后能活生生把自己給耗死!
那怎么破呢?既然不是一個病就不能拿治糖尿病的藥治高血壓,否則非但沒用還倒添亂。就像我小叔子說的,走出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要能精準的命名它。你得搞明白你到底是糾結還是焦慮?身體反映情緒。有一個方法就是把手放在不舒服的地方,仔細品味那個讓他難受的感覺。通常情況下焦慮走腦,糾結走心。比如我焦慮的時候會覺得頭皮發緊,肩膀和脖子酸疼,而糾結的時候會感到胸發悶。當然每個人都不一樣,這些看似細微的差別決定了你到底該用什么藥。
二、如何治療焦慮?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焦慮比糾結好解決。因為一旦你目標清晰,擼起袖子干就是了。所以治療焦慮的最好方法就是 — 行動! 該學什么學什么,該補什么補什么,讓你的能力配得上夢想!但這說的容易,做起來難。有2個偏方跟大家分享一下:
1. 找到突破點,邁開第一步
2. 不要以為別人都比你強
人們總是想要找到實現大目標的勇氣,卻總是忽略實現小目標帶來的士氣。我問自己:我能做到的一個小小的嘗試是什么?當我把一個大目標轉化成寫出N個中任務,再轉化為N多個小任務,就容易多了。 所以,起始目標設的越低,焦慮程度就越低,也就越容易邁出那一步,而只要你邁開第一步就一定有第二步和第三步。
三、如何治療糾結?
如果說焦慮是高血壓的話,糾結更像是糖尿病,因為它是個富貴病。當你什么選擇都沒有的時候,一點兒也不糾結,所以糾結的人首先應該感恩自己擁有的選擇。
事實上,人生的每一步都是選擇,我們的人生就是無數次選擇的結果。這中間最讓人糾結的選擇莫過于婚姻和職業生涯。在我們的教練平臺上,放眼望去80%的問題都是關于職業生涯
的選擇。說句不愛聽的話,年輕的時候沒經驗又沒錢其實并沒什么選擇的資本,再怎么糾結不過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而中年人職業發展到了一定階段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愛干什么,不愛干什么之后,兜里又有幾個錢墊底兒,反而更對職業選擇更有要求。他們需要戰勝的是這兩個坎兒:
1. 忘掉你的腦子吧!
方向永遠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如果你等著方向想清楚了再出發,那你永遠都會困在原地。解決糾結不能靠腦子。糾結的時候腦子永遠沒法把你從困境中帶出來。頭腦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靠得住,印度的哲學家奧修曾經說過:“頭腦的本性就是會進退兩難!” 無論你選擇什么,頭腦都會編出一套套的理由來跟你博弈。所以你需要的不是想,也不是方法論,而是行動,在行動中不斷反思和覺察。
就是因為你想的太多,做的太少才會糾結。多做,多嘗試,多反思。在做的過程中,你會慢慢發現自己的真愛和擅長,從而幫你慢慢看清方向。
2. 你找的不是方法是勇氣
在聽有人說自己的想法時候,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描述:“我想要做XXX,可我覺得我應該更謹慎一些,我必須保證XXX。”這些“應該”和“必須”,有些是自己對自己的苛刻要求,有些是父母對自己的無理要求,更多的是社會和文化的無形要求。無論是哪個,都構成了束縛你手腳的限制性信念。
因此,大部分情況下,我們并不是在選擇和選擇之間糾結,而是在“你想選擇什么”和“你覺得你應該選擇什么”之間的糾結。所以每當我看到那些因為自己職業方向不清晰而糾結的上躥下跳到處學這個學那個,問這人問那人,希望能找到好方法的。你要找的不是方法而是勇氣。突破的勇氣,改變的勇氣,成為自己的勇氣……當然,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所以才需要教練的幫助,幫你找到方向和改變的勇氣。
總結
糾結和焦慮不是一個病,但它們背后其實都有一個更強烈的負面情緒 — 恐懼。 事實上,所有的負面情緒最終都指向恐懼。學會和我們的恐懼共處是我們一生的功課。就算是找到了自己的夢想也不代表從此就不再糾結,不再焦慮了!去年我曾經因為設計課程焦慮到頭發都掉了一塊兒,但比起幾年前躊躇不前的我來講,最起碼我不是為了同樣的問題而糾結和焦慮 — 這就是進步呀!
既然人生是無數次選擇的結果,就代表我們勢必會糾結不息;既然你對生命有要求,就意味著你注定會焦慮不止。
集團董事局總裁助理 閔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