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商業活動中,有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戰略。其實,戰略這個概念,最早來自于軍事領域,應用的范圍也不僅僅限于商業競爭。大到國際政治,小到人生智慧,戰略的觀念無所不在。本月我們學習下戰略管理中的基本概念:愿景和目標。
1.戰略與目標
進行戰略管理,一定要首先明確“目標是什么”。戰略,一定要體現為一個目標,一個方向。只有體現為目標和方向,才可以達到指導每一次行動的目的。在戰略研究領域,有一位大人物,他的名字叫克勞塞維茨,兩百年前擔任過普魯士軍事學院的院長,寫過一本很著名的書《戰爭論》。這本書被絕大多數戰略領域的研究者奉若經典。在克勞塞維茨看來,商業也好、軍事也好,甚至政治斗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切人、一切活動都要圍繞總體目標。克勞塞維茨有一句話,大概是說:每一次小戰斗,都是大戰役的一部分,指揮官必須要知道我們的小行動都是為了大戰役的勝利,這個唯一目標。
在很多企業,戰略最后會簡化成為一個口號。這是因為對于一個組織來說,有很多人一起來實現目標,行動是由很多人共同努力,共同做出的。因此,對于這些不同的人來說,彼此之間的行動要一致,不能一個人的行動是給另外一個人拆臺,一個部門的行動,是給另外一個部門制造麻煩,需要另外一個部門花大力氣給前面這個部門擦屁股。要想大家行動協調一致,就更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來指引大家。
還有,每個人,每個部門,每天所做的事情,彼此應該是連貫的。所有的工作、所有的行動,還存在著一個是否連續的問題。行動應該是一個組合拳,而不應該是點射。這就需要一個非常清晰的目標,讓大家朝著一個方向持續努力。
2.戰略目標的層次
戰略中的目標,應該包括這么幾個層面的內容。
離你最近的戰略層次,就是你平時經常見到的各種年度目的,那是以數字來體現的、非常具象的戰略。尤其是讀戰爭史,粟裕大將在抗戰期間的那一段。因為當時特殊的歷史條件,在蘇北根據地,敵偽頑混在一起,地盤擠地盤。你不打他,他還要打你;與其讓他打你,還不如你打他。這就是典型的完全競爭市場。
在這樣一個形勢和局面中,粟裕大將采取的就是一旦有條件就主動出擊的策略,每一仗的原則就是以多打少。所以,今天打你三個鬼子,明天打你偽軍一個班,繳獲幾條槍,一點點壯大自己。我經常開玩笑說每天都是一個“小目標”,不斷地根據需要和時機,進行目標管理。一年的小目標下來,戰果和打幾個大戰役,沒什么區別。唯一的不同是,打大戰役,動靜大,犧牲也多。而“積小勝為大勝”的策略,每次自己都沒有什么傷亡,但是幾乎都是全殲敵人,一年下來,效果比打大戰役還好。
所以,很多時候,好戰略就是體現在一個一個的 “ 小目標 ” 上。也正因此,很多管理學者在講戰略管理的時候,都從“目標管理”這個概念開始。甚至,在一些人看來,如果沒有了目標,就沒有戰略管理。其實,目標固然很重要,戰略落地要體現在目標上,但戰略比目標的含義要深刻得多。
3.愿景
戰略的深刻,體現在目標背后的“愿景”上。什么是“愿景”?愿景就是你想成為的樣子。如果你是一個有愿景的人,你就會總要花點時間想想自己應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自己能不能成為這樣的人。而如果你是一個公司,就是你常常會想到這家公司應該成為一個怎樣的公司。經常想想這種問題,就是懂了愿景分析,就是除了有小目標,還有大目標。
愿景,這件事,非常主觀,所以,很多時候給人的感覺比較虛,于是,很多人不太愛在這方面花心思。很多人,活了一輩子,也很努力,但總覺得不夠滿意。問題出在哪里?有時,可能就出在一個“愿景”上。今天的課后,就請你想想這個問題,算是做個練習。你想想自己十年之后,會是一個怎樣的狀態?那個狀態是不是你想要的?你成為那樣一種狀態,是大概率事件,還是小概率事件?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愿景分析的過程。
4.基業長青的秘訣
首先,有愿景,能夠基業長青的公司,都有一個核心的理念,或者叫做“核心價值觀”。這一點,堅如磐石。公司什么東西都可以變,但這一點,是不能變的。這些老牌公司對于這一點的堅守,有點像我們中國人講的: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其實,西方人講愿景,更講使命,對應的詞叫Mission。使命在中國人這里講得比較虛,講得也比較少,也許是因為我們沒有宗教,所以不太談一個人,他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什么;一個組織,它被建立在這個世界上,究竟是為什么,是要干什么。
臺灣有家誠品書店,很有名。吳清友先生曾經是一名非常成功的商人,因為心臟病經歷了生死大關,之后突然醒悟到: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都要完成上帝交給他的功課。從此他放棄了原來掙錢的行業,改做誠品書店,一路賠錢。為什么?因為他突然覺得,閱讀和音樂,是最讓人心安的事情。吳先生做誠品,一直做了二十年,直到前段時間辭世。這個故事就是一個Mission的例子。所以,西方的一些公司為什么那么強調價值觀對于公司的重要性,就是因為它們認為,在邏輯上是先有Mission,之后才有愿景(Vision)。
開發統籌部:蘇娜
2018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