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與孝道
中華文化史上的“宗圣”曾子認為,孝道是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無所不在,無時不用,無所不包,不僅僅適用于父母與兒女之間,還可以擴展到社會。
孝,狹義說就是善事父母;廣義說,就是孔子說的“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感恩,狹義說就是感激父母,廣義說,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會,感激祖國,感激所有幫過自己的人。孝與感恩是以孝敬父母為本的孝道文化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與基礎,是人內在的品質,屬于魂。感恩是孝的體現,是人外在的品行,屬于形。孝與感恩是思想,是態度,是文化,是行為,是素養,是文明。不孝,便不知感恩,不知感恩,便是不孝。孝是人性,孝是根本,孝是至德。孝敬父母是子女的倫理規范與道德責任,是做人的修養與覺悟。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美德,更是建立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與時俱進地弘揚孝道文化和開展感恩教育,是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最好的繼承。
感恩是人類社會最樸實的情感表達,是社會道德和社會和諧的基本要求。知父母恩是尊敬父母的前提。提倡誦讀如《論語》、《孝經》、《禮記》、《弟子規》等經典,使人們從傳統文化典籍中汲取思想養分,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我們國家是一個非常講究孝道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很注重行孝的民族。古代的圣賢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人,沒有一個不教導人要孝敬父母,沒有 一個不是自己努力去實踐孝道。孝是所有愛之本源,對父母的養育產生了報恩的孝心,進而擴展到對于傳授自己知識,教導自己做人的老師,就會產生一種回報之心;我們的一切“所得”,都緣于別人的“所施”,因而產生了一種博大的愛心,上帝稱她為博愛,佛祖喚她做慈悲,她就是圣人的“仁愛之心”,也就是“仁”。這種報恩的情感,對于天地而言就是敬畏之心;用于對民族、國家、事業,她就是忠誠之心;用于對朋友她就 是友愛之心,用于對社會、對自然,她就是熱愛之心……行孝的過程,其實就是感恩的過程。一個人最高尚的精神狀態,就是時時刻刻常常懷著一顆充滿感激的心。
孝的三個階段:
1、生之孝——感謝父母給予我們生命;
2.養之孝——感謝親人的無私關懷;
3.教之孝——感謝導師的諄諄教導,感謝企業提供的發展平臺。
孝道的行為就是感恩。一個有著感恩心的員工,會把對企業感激,轉化為勤奮工作、刻苦學習、奉獻社會的實際行動;一個有著感恩心的員工,會關心他人,關心企業,關注社會發展,對企業利益負責,與企業同舟共濟。
中華孝道文化基金會、中裕冠集團主席劉磊先生發起的“兩岸四地”中華孝道文化論壇,得到了香港文化創意及產業創新委員會、兩岸四地青年創新創業聯盟、香港恒善協會;臺灣為孝協會、中華黃埔婦女會、臺灣孝道黨、中華商務交流總會;澳門中華教育會、澳門婦女聯合總會;河南省濮陽市孝道文化促進會、中國城市競爭力研究會、中國國際奢侈品協會的一致響應,并于2015年12月25日至26日在深圳百歲驢莊總店隆重舉行了首屆論壇大會。
舉辦“兩岸四地”中華孝道文化論壇,旨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美德”的重要講話精神,重塑現代道德誠信文化體系,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圍繞孝文化主題,以多種表現形式,多維度地呈現賦有新時代精神的中華孝道文化。
在首屆論壇會上,臺灣孝道黨執行秘書長張雯雯認為,“孝道文化的傳承,在于從小對孩子感恩意識的培養,讓孩子學會感恩,從感恩父母、感恩家庭到感恩社會、感恩國家”。
河南省南陽市糧食局原黨委書記、南陽孝道文化基金會主任劉安基在論壇發言中表示,我國傳統的孝道文化,是基本的社會道德,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最基本的核心,對這份文化遺產研究和弘揚,是貫徹黨中央十八大精神的具體行動,“兩岸四地”中華孝道文化論壇活動不僅推動“民俗、民間、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也對建設和諧社會有著積極的、深遠的意義。
在第二屆“兩岸四地”中華孝道文化論壇即將舉行之際,劉磊主席強調:“在新的歷史階段,提倡和發揚孝道文化,是對回歸主流文化的推進。孝是人倫道德的基石,是真善美的表現,“集善聚孝、回報社會”也是中裕冠人長期堅守和大力倡導的企業社會責任承擔。中華孝道文化基金會以“積善聚孝”(集善舉、聚孝愛、崇感恩、傳孝道)的理念,以“促天下兒女盡孝、給世上父母解難”為宗旨,并通過編輯出版刊物《中華十萬孝子》系列叢書,以及系列實實在在的系列公益活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及智力支持,喚起兩岸四地各界對于親情、孝道以及感恩自然,感恩社會,感恩祖國,感恩所有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的社會公德,讓中華孝道文化的踐行者與弘揚者之間的互動更為和諧緊密,從而推動社會和諧發展。
品牌戰略研究院院長:鄭旦
2018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