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是子女對雙親中女性一方的稱呼。也經常用于比喻給予養育之恩的人或群體的敬稱(比如:祖國,我的母親;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在世界各國文化中均是被歌頌的形象,人們用各種方式頌揚母親的偉大。
母親的十大恩情。一是母親懷胎的時候對胎兒守衛愛護的恩德;二是臨盆生產受盡苦楚的恩德;三是生下孩子就忘記所有痛苦的恩德;四是自己咽下苦澀,吐出甘甜給與愛兒的恩德;五是回施干凈給與孩兒而自己將就污濕的恩德;六是哺喂乳奶和撫養教育的恩德;七是替孩兒洗濯屎尿不凈的恩德;八是孩兒外出遠行,慈母在家掛心憶念的恩德(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九是對孩兒深深加以體諒撫恤的恩德(子女的苦難母親愿代替受,子女辛勞母親心里會疼惜不安;兒女遭遇挫折或短暫困難,父母會長時間地感到心酸);十是終生直到究竟都沒有窮盡對孩兒憐愛愍念的恩德(起坐心相逐,近遙意與隨;母年一百歲,長憂八十兒;欲使恩愛斷,命盡始分離)。
一個人的事業的成功,家庭幸福,都離不開人生第一個老師——母親的教育培養。母親給了我們生命,教育我們養成良好的品德和習慣,把中華傳統文化文明融入我們的血脈。母親像蠟燭一樣燃燒了自己,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最早為我們人生道路奠基的就是母親。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有許多偉大的母親名垂青史后人敬仰。比如大家都熟悉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的故事等等。
母親對子女的愛是純潔的,是無私的,是偉大的。但母親也經常會對兒女撒“謊”。
母親經常撒的第一個謊——每當家里的飯不夠吃的時候,母親會把飯先分給孩子吃,嘴里還會不停地說:“孩子,快吃吧,我不餓!”
孩子吃魚的時候,母親在一旁啃魚骨頭,用舌頭舔魚骨頭上的肉漬。當孩子心疼母親,把自己碗里的魚夾到母親碗里請母親一起吃魚時。母親會說:“孩子,快吃吧,我不愛吃魚!”這是母親經常撒的第二個謊。
為了攢錢繳孩子的學費,深夜里母親還躬著身子在油燈下做手工。孩子半夜醒來,看到母親還在辛勤勞作時會說:“媽媽,快睡吧,明天您還要早起呢。”這時母親會微笑著說:“孩子,快睡吧,我不困!”這是母親經常撒的第三個謊。
時逢盛夏,烈日當頭,母親考點門口為參加高考的孩子助陣,在烈日下一站就是幾個小時。考試結束的鈴聲響了,母親將手里的茶水遞給孩子喝。望著母親干裂的嘴唇和滿頭的汗珠,孩子將手中的茶水反遞過去請母親喝。母親這時會說:“孩子,快喝吧,我不渴!”這是母親經常撒的第四個謊。
下了崗的母親在農貿市場擺了個小攤維持生活。身在外地工作的孩子們知道后要寄錢給母親補貼生活。這時母親會說:“我不要,我有錢!”這是母親經常撒的第五個謊。
孩子工作以后,生活條件好了,想把母親接來享享清福,母親不愿意拖累孩子和給孩子增加負擔。這時母親會說:“我不習慣大城市和國外的環境!”這是母親經常撒的第六個謊。
母親患病住進了醫院,望著被病魔痛苦折磨和生命垂危的母親,孩子潸然淚下。母親卻安慰孩子說:“孩子,別哭,我不疼。”這是母親對子女撒的最后一個謊。
世上有一種愛最偉大,那就是母愛!世上有一個人最值得我們回報,那就是母親!
當今社會上,有許多人以自己的經濟狀況不好為由替自己不盡孝道辯解。但一個人的經濟狀況和是否孝順是不能混為一談的。天下的母親是最能理解和體諒孩子的。不管你是位高職顯的權貴,還是一介布衣的百姓;無論你是腰纏萬貫的富翁,還是一無所有的貧民。在母親的心里,你都是她的骨肉心血,兒女有孝心就是母親的最大安慰。你有錢就多給,這也是應該的,天經地義的;錢少少給,母親也不會責怪,也不會有怨言。孝敬母親,也并不完全在于給錢給禮物,方式方法有多種多樣。比如說,多年前有一則新聞報導,說的是安徽省金椒縣馬廠鎮有一個老人叫王李氏,2002年時已經100歲了。老人家一輩子都想上北京城天安門走一走,無奈家境并不富裕,難以成行。而她已年逾花甲的兒子王守成為實現母親的愿望,不顧自己年高,自2002年8月起徒步背著百歲老母,千里跋涉、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到達北京,實現了母親的愿望。有人說,心里常牽掛著、惦記著孝敬父母,心靈就有了歸屬,憂愁就能得到消解,不用去燒香拜佛,日子也能過得安寧、踏實、快樂。這話是非常有哲理的。
孝的觀念在我國源遠流長,在公元前11世紀以前,我們華夏先民就已經有了孝的觀念。在中國人的傳統教育中,孝道是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之一。一個有違孝道的人,即便不是大奸大惡之徒,從道德上講也是有缺陷的。不孝罪名之重,很難有人承擔得起,一般來講,人們大多不愿意與不孝父母的人交往。理由是一個人如果連生身父母都不知奉養、尊敬,那這個人多半是忘恩負義之徒,心理必定極端自私偏狹,不值得信任和依靠。生養之恩大于天,這種恩情在國人心理是不容褻瀆和藐視的。有一位成功的私企老板,他挑選員工的頭一條就是“孝敬父母”。他認為一個人只有對父母好,才會對別人好,一切好的品質也才有存在的土壤。
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發展,對于孝順也出現了多元的理解,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四種:
一是“贍養說”。比較多的人認為,能使父母生活好,身體好,就算盡到了孝心。
二是“順從說”。有人認為,“孝”就是老人說什么、要什么、干什么,順從就行了,孝順孝順,順就是孝。
三是“哄逗說”。有些人說,老年人就象“老小孩”,像哄逗孩子一樣,把老人哄好了,也就做到孝順了。
其四是“真愛說”。一些年輕人認為“孝”就是愛,對父母長輩的理解和真愛,是在情感上與父母長輩的高度融洽。
然而,現代孝順觀顯然不能僅僅停留在上述幾個層面上,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今天,精神層面的“順”和“敬”顯得更為重要。
“順”指順從,即在尊敬父母的基礎上不違背父母意志,使自己成為父母意志的執行者和體現者。而“敬”,則是尊敬,即從精神層次表現對長輩的敬重。
“順”,就是要對父母無微不至地關心、體貼:天氣變化要問寒問暖,提醒及時加減衣服;工作在外,要常回家看看,幫父母洗洗刷刷;父母生病,時間長了,不但要悉心照顧,還應和顏悅色經常勸慰,使其心情舒暢、愉快,樹立和疾病作斗爭的信心和勇氣。
“敬”,就是說兒女給父母送禮,要恭恭敬敬地親手送上;兒女外出時,要告訴父母出去的地點、時間、原因,請父母不要惦念;家中較大的事情,聽取父母有益的意見,以免父母擔心。
具體說來,為人子女孝順父母,應當注意以下細節。
1.聽言受教,不做頂撞。子女對父母的教導應虛心接受,時時牢記心懷,不違背叛逆,不做頂撞,凡事與父母商討,尊敬他們。
2.衣食住行,皆要齊全。子女應當時時關懷父母的生活要求、生存條件,不讓父母挨餓受凍,不讓他們遭風雨侵襲和擔憂難過。
3.日常生活,當要照顧。父母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當要謹慎周全、盡心盡力,讓父母無憂無煩,安然舒適享受晚年。
4.物質精神,缺一不可。物質滿足父母固然重要,但精神上的關愛、呵護卻遠遠超于這一切,父母至老年時,心靈難免需要子女的慰問關心,所以兩者都非常重要。
5.出門返家,都要交代。子女出門遠行難免會使父母擔驚害怕,所以在有事離家出門時,皆應知會父母一聲,讓其知道你的行蹤,身在何方,不讓他們為你煩憂難過。
6.品性兼顧,父母不憂。子女在家孝順,出外也必須自修個人品德,在待人接物方面更需時時提升自己,溫文有禮,讓父母引以為豪,更為重要的是這能讓父母放心、寬心。
7.兄弟相愛,父母欣慰。兄弟姐妹應相親相愛,有事互相幫忙、不妒忌、不埋怨,時時以手足之情和睦相處,父母自然會感到欣慰,一家人也會其樂融融。
8.遵命辦事,有商有量。凡事要體諒父母的用意,理解他們的苦心,有不同的意見應該耐心溝通,尋求他們的支持。
在北京師范大學的于丹教授看來,每個人都知道要孝順父母,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清楚應該怎樣盡孝。有人認為買房子、請保姆、吃大餐、去旅游,就是孝順父母,其實,這只是做到了“外安其身”,如果不能從心里尊敬和順從父母,就不是真正的孝順。孝順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內安其心,孝而順之”,是在精神上使父母和長輩從內心由衷地感到愉悅。
作為子女的我們,在對母親深懷感恩的同時,有沒有做到孝而順之呢?是經常親切地問候,還是經常地給予物質的關懷?在做到“外安其身”的同時,有沒有注意做到“內安其心”。如果你真的孝順父母,就從現在開始行動吧,不要等到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