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乘著第十四屆深圳“創意十二月——優秀傳統文化雙向行走活動”之東風拉開了帷幕。2018年11月21日下午,由中裕冠寶玉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主辦的“玉文化進校園”講座正式在龍華區新華中學體育小劇場啟動。自發前往的三百余位師生早早來到學術報告廳等候開講,期待著在這里再次與“中華傳統玉文化”相遇。
本次講座由聲動悅耳、親和知性的中華孝道基金會孝道傳播大使、中華傳統文化首席傳播者黎汶鈺老師主講,黎老師曾榮獲中華人物網“金牌講解員”稱號,并有多篇文章在文博類專業書籍、雜志和文博網上發表。在文化教育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突出的貢獻,也是中裕冠玉文化大講堂與校園共建的重要發起者和推動者。
中裕冠玉文化知識大講堂走進新華中學
黎老師從“玉”文化的起源和流變講起,她用大量的文物和考古專業知識,帶同學們穿越了中國玉文化發展的四個階段:巫玉時期、禮玉時期、德玉時期和實用玉時期。像蜷縮于母體里孕育成長的玉豬龍,貫穿良渚玉琮上繁復且神秘的神人獸面像,貫通天、地、人三界的各式玉器,讓我們感受到了巫玉時代 “靈,巫也。以玉事神”(東漢許慎《說文》)的原始宗教氣息。進入禮玉時代,出現了“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周禮》)的嚴格禮制。人們為了取得好玉,更是歷經艱險,開辟了玉石之路,“越三江五湖,至昆侖之山,千人往,百人返;百人往,十人至”(西漢司馬遷《史記》)的義無反顧令人唏噓感嘆,“黃金有價玉無價”更是流傳至今。到了德玉時代,春秋的諸子百家賦予了玉以人格化,孔子講玉有十一德;日常生活中人們佩玉也是用以規范其言行舉止;甚至于還將葬玉作為一種高貴的葬俗,不僅全身包裹玉衣,還相信玉棺可以讓死者永不腐敗。而在實用玉時代,玉開始從“娛神”到“娛人”,逐漸轉變為賞玩、裝飾之用。
七年級學生聚精會神的聽講
七年級學生回答玉文化知識活動現場
當講到“玉”見學子的獨一無二和中國之最時,黎老師更是從貫穿距今3200年到2600年的古蜀王都驚現歷史課本中的知識,到目前玉器市場呈現的品種、成色、密度、水頭、料仔等實物侃侃而談,如數家珍,使得同學們紛紛嘖嘖稱奇。為了更好地讓同學認識玉器,黎老師獨辟蹊徑,以“一件遠道而來的‘古董’”、“一件被‘曬黑’的玉璧”、“一件刻有‘照片’的邊璋”等形象化、趣味化的方式,為同學們呈現了六大類玉器,而每一類玉器的介紹又都站在專業的高度為同學們解讀其文物考古價值、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與現代的“超級連接”,通過淺入深出和深入淺出幫助大家對玉器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和了解。古玉,玉料大多來自哪里,那玉為何物?“石之美者為玉”(東漢許慎《說文》),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春秋左丘明《左傳》)的那個時代,玉都是用于通達天地的祭祀之物,寄托著古蜀先民們對美好生活的虔誠祈望和質樸追求。
七年級學生現場回答問題
玉雖為軟玉,實為美石,質地堅硬,那么古蜀先民在無有現代機械的條件下是如何制玉的呢?黎老師還專門為同學們詳細介紹了玉器的制作工藝。線、片、砣各式切割,單鉆、對鉆各式鉆孔,陰刻、陽刻各式刻紋,鏤空、活環掏雕各式絕活,再加之打磨、拋光……在古代先民之日常生活中,為了虔誠獻祭而潛心制玉成了他們的精神寄托和價值追求,為了做出一件精美的玉器,他們可以皓首窮經,“一生只為制一玉”,甚至可以幾代人接續傳承、前仆后繼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詩經.衛風》),這種有信仰、有堅韌、有堅守的君子之為、“工匠精神”真是令人肅然起敬。
師生互動現場
玉文化經歷8000年歷史,已經融入了中國人的文化和血脈。我們不僅用玉、賞玉、愛玉,還以玉養德,修身養性,正所謂“玉聲瑯瑯,其質溫和且潤;佩玉將將,君子喻之以德。”最后,黎老師用“玉”總結了人生的三種高尚品質:“有一種友善是化干戈為玉帛,有一種氣質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有一種品德是瑕不掩玉,溫其如玉”,希望同學們也能夠成長為如“玉”一般的人。
中裕冠玉文化大講堂活動現場
本次講座是中裕冠寶玉石文化專門為校園文化量身設計的。為了讓同學們有體驗感,中裕冠藝術館鄒館長在現場展示了部分玉石原料、實物,幫助同學們更好理解相關知識的專業知識……為了讓同學們有興趣,鄒館長和大家一起在含“玉”的名字里感受玉文化對今人的影響,請同學模仿玉雕紋飾里巫師拜祭時微微翹起小手指的神秘手勢,在設計巧妙的問題中讓同學們瞬間記住玉石文化八千年間云和月……互動環節更是引起了同學們的踴躍搶答,寓學于樂的歡快氛圍感染全場,參與互動和回答問題的同學,還得到了參觀中裕冠藝術館一次的神秘戶外活動的資格,滿滿的收獲感讓大家不虛此行。
中裕冠藝術館鄒館長與學生互動現場
中裕冠寶玉石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為傳承傳統文化,聯合培養和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期堅持舉辦“優秀傳統文化雙向行走活動”,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教學第二課堂中,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在校學生關注并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民族文化的自尊感和自信心等方面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