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學術界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兩股力量一個是孝道,一個是師道。孝道,是做人的根,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在。
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與核心價值觀,無論從個人角度、家庭角度,還是從國家角度、社會角度和文化角度來說,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由于各種原因,當今社會孝道處于缺失狀態。
一是在傳承方面出現斷層。自上世紀初的“五·四運動”以來,尤其是在“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對孝道文化進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全盤的否定。改革開放實行的市場經濟后,在高度功利化和實用主義思潮的影響下,孝道文化中的優秀成分也難以得到傳承和光大。
二是在認識方面存在理解誤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道是居于首要地位的道德規范,是構成整個社會的道德倫理基礎。社會的政治、文化和人的立身處世、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日常生活等,都和“孝”有著密切的關系。但在現實生活中,背離孝道的現象卻屢有出現。有媒體報道,某大學的公告欄曾張貼過這樣一封信。一位以“辛酸父親”自稱的家長在信中寫道,他正在上大學的兒子,除了要錢外從來不給家人寫信,但卻能每周不停地給女同學寫信。而且還不顧父母的經濟條件,經常出入卡拉OK、酒吧等高消費場所。在要錢的信中也經常是大談其他同學的老爸老媽是如何的“大方”,以此來刺激雙親,滿足他的要求。由此可見,從社會大背景著眼,在思想上重構現代社會背景下孝道文化的新理念,在行為上探索踐行孝道文化的新方法,筑牢家庭和諧以及社會穩定的根基,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孝道在社會教化中的作用重大。
從個人的角度來說,孝道能夠使人修身向善,提高道德境界。
從家庭的角度來說,孝道可以規范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穩定則社會穩定,家庭破裂則社會動蕩。
從國家和企業的角度來說,孝道能夠使國民精忠報國,為企業發展盡力。
從社會的角度來說,孝道可以規范社會的行為,調節人際關系,成為凝聚人心的紐帶,使社會安定和諧。
從文化的角度來說,孝道的思想和傳統始終統領著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方向。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夠同化無數外來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中華傳統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意思是一個人只要遵循孝道,那么他就會百善皆開。尊老愛幼的心,感恩社會的心,恭敬師長的心,以及其他美好的品行也都隨之而來。古代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門”的說法,是非常有道理的。
家庭是一個小家,企業是一個中家,國家是一個大家。農業經濟時代,人們的生存主要依賴家庭,生活基礎主要來源于家庭;工業經濟時代,人們生存基礎主要依賴企業。每一個企業,都希望自己的員工有責任感、敬業愛崗、樂于奉獻、忠誠于企業,而這種責任感和忠誠的根源,在于孝道。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中華民族的魂。在中國傳統的社會教化和學校教育中,孝道教育的根源和目標,是教化人們把孝敬父母、愛護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以推動家庭和諧與社會進步。一個不懂孝道,對家庭、父母沒有責任感的人,是不可能對企業有責任感和對社會有愛心的;一個人如果連養育自己的父母都不關心、不照顧、不尊敬,就不可能去愛他人和企業,也不可能升華出高尚的愛國之情。由此可見,孝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之根,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管社會如何進步,社會文明如何發達,這個根本不能忘,這種美德不能丟。因此,重塑具有中國特色和體現時代精神的孝道文化,持之以恒地踐行孝道文化,吸取孝道文化的精華為今所用,讓孝道文化根植于每一個中裕冠人心中,也是中裕冠集團品牌文化建設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