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識雙親意 成人方知父母恩——父親節暨中裕冠孝順日
中裕冠定父親節為孝順日,意為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父親節并非“泊來”的節日,中國也有自己的父親節,中國的父親節起源,要追溯到民國時期,1945年8月8日,上海發起了慶祝父親節的活動,市民立即響應,抗日戰爭勝利后,上海市各界名流,聯名請上海市政府轉呈中央政府,定“爸爸 ”諧音的8月8日為全國性的父親節。中國官方沒有設立正式的父親節。但大陸民眾習慣上使用6月第三個星期日當作父親節;臺灣地區定于每年8月8日,又稱為“八八節”。
在父親節這天,人們選擇特定的鮮花來表達對父親的敬意和思念,一般佩戴紅玫瑰向健在的父親表示愛戴,佩戴白玫瑰則表達對亡父的悼念,這種習俗一直流傳至今,起初父親節的日期各不相同,且有的地方用蒲公英作為父親節的象征,有的地方則用襯有一片綠葉的白丁香向父親表示敬意。
石斛蘭——“父親節之花”。由于石斛蘭具有秉性剛強、祥和可親的氣質,有許多國家把它作為“父親節之花”。父親節送石斛蘭,表示堅毅、勇敢。石斛的花語是:歡迎、祝福、純潔、吉祥、幸福。黃色的石斛蘭是在父親節或父親的生日時贈送父親的花,寓意父親的剛毅、親切而威嚴,表達對父親的敬意。
在電視劇《歸去來》中,王志文和羅晉的一對父子對手戲打動了觀眾,面對兒子從小到大的不理解,在父子分別之際,王志文眼看窗外,耐人尋味地說道:“每一位受過挫折,吃過苦挨過累的父親,都會天真的希望他的孩子,能夠免于生活的困苦,無憂無慮的度過一生。不為斗米折腰,不為金錢媚骨,我的辛苦,是想能夠讓你輕松一點。”那一刻,羅晉眼眶全是淚。父親,那個一生倔強堅強的男人,原來始終懷揣著人世間最溫柔的愛。
英國經濟學家楊格有一句名言:“男人最是鐵石心腸,但只要當了父親,就會有一顆溫柔的心。”朱自清《背影》中就用樸素的文字,把父親對兒女的愛,表達得深刻細膩,真摯感動,從平凡的事件中,呈現出父親的關懷和愛護。特摘錄片段: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朱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兒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過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作家耳根曾經說過:“父愛,與母愛完全不同,他更含蓄,更無言,如山一樣。你幼年去看,他是你的保護神;少年去看,他似乎變成了阻擋你眼睛的障礙;青年時,或許你會覺得,他變矮了,你認為你已比他高;可中年時,當你再次去看那座山,你會忽然發現。他一直都在那里,一直都在默默的看著自己的驕傲,狂妄,自私,以及狹隘,他都在包容,無聲無息的包容。你會心底酸楚,你會恍然大悟。這……就是父愛。”
由此,小冠覺得父親的位置很重要,記得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男孩往往把父親當作自己未來發展的榜樣。女孩則通過觀察父親學習與異性的相處之道。”研究父女關系數十年的心理學教授琳達尼爾森說:“如果女性從小能夠從她的父親那里得到肯定和認可,她就不會拼命想要從別的男人那里得到這些東西,因為她已經擁有了。”只有在男孩的成長過程中擁有“男性力量”,男孩才能變得獨立,勇敢,有擔當。只有讓女孩從父親身上感受到愛,女孩才能有足夠的安全感,才能學會如何自愛及愛人。因此父親是很重要的,是不能夠缺位的,在此說一聲,父親節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