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琢磨,苦思苦想之謂。思什么,想什么,這是關鍵。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很多發(fā)牢騷的現(xiàn)象:在上下級之間,當領導的指責下屬不積極工作,當下屬的埋怨上級犯官僚主義;在部門之間,A部門說B部門搞狹隘保護主義,B部門說A部門推托不配合工作,造成資源浪費;在同事之間,甲說乙愛出風頭嘩眾取寵,忽悠領導,乙說甲說得出,做不到,不敢為人先。即便在家庭里也少不了這樣的牢騷,丈夫埋怨妻子不做家務,母親責怪兒子,婆婆不滿媳婦,女兒對老爸有意見,如此等等。
本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就是一個普遍聯(lián)系、矛盾的統(tǒng)一體,不免會有些磕磕碰碰,煩悶、抱怨、不快、發(fā)點牢騷也在所難免。問題是,如果時時處處,上上下下,相聚就牢騷滿腹,甚至怪話連篇,不說對別人,就是對我們個人的生活和事業(yè)也沒有好處。畢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煩惱和憂愁往往是時間多余所致,如果沒有了時間,哪里還有時間去自尋煩惱或張長李短呢?
然而,古往今來,一類琢磨事;一類琢磨人。琢磨事的人,常常聚精會神,如癡如迷于事,披肝瀝膽,雖九死而不悔。如司馬遷之于《史記》,孫臏之于《兵法》;外國有哥白尼之于天體,達爾文之于進化。這些人受人尊重,受人擁護。而專門琢磨人的人,成天研究上司、同事、下屬升官提拔內(nèi)幕、為人處事絕招,收集構思整理花邊新聞,將琢磨“成果”派上用場,或投機取巧,或坑人利已。個別琢磨人的“專家”,甚至口蜜腹劍后,整人之心無所不用其極。如伯之于伍子胥,秦檜之于岳飛,魏忠賢之于左光斗,這些人遭人唾棄,遺臭萬年。
平常我們不妨多來一點換位思考,矛盾就可能不那么激烈了;心胸再寬廣一點,問題也就可能不那么嚴重了。過去的已經(jīng)過去,未來的還未到來,一切牢騷都是無益的,問問自己現(xiàn)在能夠做些什么,能夠做好什么才是最最重要的。其實每天除了工作,花30分鐘鍛煉一下身體,花20分鐘讀一些專業(yè)類的書籍,不是很有意義嗎?
愿君多琢磨事,少琢磨人。
黃旭
2017年12月12日